淮安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:高家堰传说
2020-09-17 19:02:59      阅读:2736 分享到:

高家堰,是洪泽湖大堤重要集点之一,从淮阴故城码头到洪泽的周桥绵延70公里的洪泽湖大堤,共有108道弯,气势磅礴、宏伟壮观,宛如一座“水上长城”。

高家堰,“历经兴废,决而复休修,毁而复建”。它于2006年被列为国家文物保护单位,并已向联合国教科文卫组织申报世界文化遗产。

早在东汉末年,战争频仍,国家为了强兵足食,便进行了大规模的屯田活动。当时淮阴隶属于广陵郡管辖,广陵郡太守程登经过缜密考察,认为淮阴气候宜人,土地肥沃,是屯田的最佳地点。但由于受到淮河漫溢的时时威胁,于是程登上书,建议在淮河下游的淮阴修建一条人工大堤,以阻洪水,以便屯田。在得到皇帝恩准后,程登立即调集万名劳力,苦战冬春,终于完成了从武家墩到西顺河集15公里长的土石堤堰。后来,曹魏时期的司马懿为了统一全国的需要,乃派大将邓艾一边维护大堤,一边在堤内屯田种粮。宋朝以后,黄河时常泛滥,动辄决堤夺泗夺淮。由于携带大量泥沙的黄河经常性经由洪泽湖决淮夺泗,淤积于洪泽湖底,以至洪泽湖底日升,湖水日涨,湖堤乃日高之被动局面,最终使得洪泽湖形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“悬湖”,其湖底比其下游常常高出10多米。所以至今这里的民间仍有“倒了高家堰,淮扬不见面”之说。明万历年间,河漕总督潘季训组织数万民力从盱眙、徐州纷纷调集石块于木材,对高家堰进行加固与扩建,一直从石工头修筑到高良涧,其参与人数之众、耗用材料之多、历经时间之长以及工程场面之壮观,皆为空前,最终完成了高1.23丈、长度30公里的土质石工大堤。

康熙十六年(即1678年),面对着黄河年年决堤,夺泗夺淮,造成洪泽湖底因黄沙淤积不断抬高,湖水破堤决堰,给其居住在下游的老百姓带来了深重灾难,河督靳辅乃率军民以糯米汁、石灰作为胶砌材料抿缝,并将条石与条石间以铁锔相衔接,以增强石工大堤的稳固性,同时还在石工堤外加修护坡。经历史检验,这是一项水利建筑史上的成功创举。由于历史的局限,皇家一方面继续加固高家堰大堤,另一方面则按道家的水、火、金、木土之说修建了“仁、义、礼、智、信”等5个减水坝、10余座寺庙和11座石头堡,此外还花费数十万两黄金浇注了“九牛二虎一只鸡”安放在大堤上,祈求能够降服水患。时至今日,这里仍口耳相传着一些与高家堰有关的民间故事与传说。

 
Copyright © 2012-2020 淮安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All Rights Reserved.
技术支持:淮安在线网